治疗:原发性
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:应在明确诊断后,首选药物治疗,在药物治疗无效后方选用非药物治疗。
1.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必须正规,当药物治疗无效或仅部分有效时,必须重新考虑诊断是否正确。如果诊断正确、用药方法得当或药物毒副作用大,则可改用其他药;如多种药物治疗仍无效,方考虑非药物治疗。
(1)
卡马西平:1962年Blom首先报道运用
卡马西平治疗面部
疼痛。
卡马西平是目前治疗
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。其机制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。初服200mg,1v2次/d,症状不能控制时,每天增加100mg,直至
疼痛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。每天最大剂量为1000v1600mg。不良反应约见于30%的病例,某些为剂量依赖性,如:头晕、嗜睡、
眼球震颤等;另一些为非剂量依赖性,如药物性肝炎、骨髓抑制、低钠血症、充血性
心力衰竭、皮疹等,孕妇忌用。周期性监测血象非常必要,开始2个月每周1次,以后每年4次。剂量调整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和是否出现不良反应,血药浓度测定没有帮助。
(2)
苯妥英钠:1942年Bergouignan首先运用
苯妥英钠治疗面部
疼痛。其机制可能也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。目前仅用于复发或不能耐受
卡马西平的病例,200v500mg/d。与抗
癫痫治疗不同,血药浓度与
疼痛控制的效果不相关。不良反应有皮疹、
肝脏损害、骨髓抑制等。
(3)七叶莲:为木通科野木瓜属又名假荔枝的一种草药。止痛疗效达60%左右。口服,每次0.4g,4次/d。无严重不良反应,少数可有口干、中上腹不适、食欲减退、轻微头昏等,停药后可恢复。与
苯妥英钠、
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疗效。
(4)
巴氯芬:为
氨酪酸(GABA)的衍生物。作用机制可能是在
氨酪酸(GABA)受体突触前与之结合,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,抑制单突触
反射和多突触
反射,缓解
痉挛状态。5mg/次,3次/d。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、皮疹、头昏、嗜睡、肝功能影响、诱发
癫痫等。
2.手术治疗
(1)微血管减压手术:Dandy首先认为
三叉神经痛与血管压迫有关。1959年Gardner和Miklos首先行血管减压手术,用可吸收的
吸收性明胶海绵(明胶海绵)将三叉神经根与血管分隔,取得良好效果。1967年Jennetta进一步证实了Dandy的发现,他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行
三叉神经痛血管减压手术,并将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方法推广至其他
脑神经疾病,如面肌
痉挛、
痉挛性斜颈、
舌咽神经痛、顽固性
眩晕、耳鸣和原发性
高血压病等。
适应证:
①药物或经皮穿刺治疗失败的病例;
②不能接受其他方法治疗后出现的面部麻木的病例;
③三叉神经第1支
疼痛的病例;
④病人一般状况较好,无严重器质性病变,能耐受手术;
⑤排除
多发性硬化或
小脑脑桥角肿瘤等病变。
(2)经皮穿刺射频毁损术:1932年Kirschner首先报道经皮穿刺射频毁损三叉神经节的方法,以后White和Sweet等(1969)规范了此治疗方法,并加以改进。治疗机制主要根据Letcher-Goldring的研究发现:即相对于传导触觉的A-alpha和A-beta类纤维,传导痛觉的A-delta和C类纤维的动作电位可被较低的温度所阻断。射频治疗通过应用合适的温度可选择性地毁损三叉神经A-delta和C类纤维,治疗
疼痛,而保存面部触觉。
适应证:
①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者;
②高龄或一般情况差,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;
③合并
多发性硬化的病例。
(3)γ-刀放射外科治疗:1970年Leksell等应用γ-刀毁损三叉神经感觉神经根,治疗
三叉神经痛。他们运用X线定位,靶点采用三叉神经节,治疗后复发率高。1993年Hakanson和Lindquist等报道选择三叉神经接近脑桥的神经根的位置作为靶点,取得较好的疗效。近来Lunsford和Kondziolka报道了运用高磁场的MRI定位,治疗80例
三叉神经痛的最初经验。
适应证:
①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者;
②其他治疗无效或复发者;
③合并
多发性硬化者;
④身体情况差或年迈不能耐受手术或不能因手术而停用某些药物(如抗凝剂)治疗者。
(4)其他手术:
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方法除上述外,还有一些经皮穿刺技术的方法也在应用。如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治疗(近期
疼痛缓解率93%,复发率21%,并发症1.7%)、经皮穿刺神经节后
甘油注射治疗(近期
疼痛缓解率91%,复发率54%,并发症1%)和经皮穿刺慢性电刺激治疗等。而一些以往采用的破坏性手术,由于疗效差、复发率高、损伤大,现已较少采用,如神经节减压手术、部分神经切断术和神经节切除术等。
治疗目的是缓解
卡马西平 (carbamazepine) 为首选治疗药物,70%---80%的病例可缓解
卡马西平联合应用。0.3~0.4g/d,分3~4次口服,头晕、嗜睡、齿龈增生、
卡马西平治疗的病例,开始5mg,每日3次,口服。以后逐渐增加剂量达30--40mg/d,最大量不超过 80mg/d,头晕、
卡马西平类似,但可出现过敏反应和低钠血症。丙戊酸 (valproic acid,600--1200mg/d)、
疼痛的效果可达 70%。常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,特别是晚期病例。
(四)
甘油或 VitB
12等注入三叉神经的分支或半月节内,使之凝固坏死,阻断痛觉传导,达到镇痛作用。该法虽然操作简便安全,但镇痛作用维持时间较短,易于复发。
(五)伽玛刀(γ-刀)治疗
对药物治疗和
神经阻滞治疗无效者可试用,但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。
昏迷、肝功能受损、心绞痛、精神症状时需立即停药。如
卡马西平无效可考虑改用
疼痛明显缓解。不良反应有嗜睡和步态不稳,老年患者偶见短暂性精神错乱,停药后消失。可同时辅用大剂量维生素B 1000~2000g,肌内注射,2~3次/周,4~8周为一疗程, 部分患者可缓解
疼痛。偶有一过性头晕、全身瘙痒、复视等不良反应。
2.
甘油封闭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,破坏感觉神经细胞, 可达止痛效果。不良反应为注射区面部感觉缺失。
3.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X线监视或CT导向下将射频针经皮刺人三叉神经节处,射频发生器加热使针头温度达65~ 75℃ , 维持1分钟。选择性破坏半月神经节后无髓鞘Aδ及C纤维(传导痛、温觉), 保留有髓鞘Aα及β粗纤维(传导触觉),疗效达90% 以上。适用于年老体衰有系统疾病、不能耐受手术者。约20% 应用此疗法的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异常、
角膜炎、咀嚼肌无力、复视、
带状疱疹等并发症。长期随访复发率为21% ~28% ,重复应用有效。
4.手术治疗可选用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,止痛效果确切。另有周围支切除术、三叉神经脊束切断术目前已较少应用。近年来推崇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,止痛同时不产生感觉及运动障碍, 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,但可出现听力减退、气栓及滑车、展、面神经暂时性麻痹等并发症。